2025年9月9日,武汉市网络安全应用场景供需对接会智能网联汽车专场在国家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以下简称“国家网安基地”)培训中心成功召开。本次活动由国家网安基地产业联盟主办、武汉市网络安全协会智能汽车专委会承办,汇聚东风汽车集团、岚图汽车、东风悦享、湖北天融信、襄阳达安汽车检测中心、湖北省电检院、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北大学、江汉大学等40余家整车制造企业、网络安全企业、检验检测机构及高校科研院所代表,通过政策解读、技术分享、标准宣贯与供需对接,明确车联网安全合规路径,促成多项技术合作与检测服务对接意向,为武汉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安全有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政策解读与技术创新双轮驱动 筑牢产业安全合规根基
活动伊始,国家级机构专家以线上形式开展智能网联汽车数据安全法规政策专题解读,紧扣国家数据安全战略部署,聚焦汽车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核心要求,从政策红线界定、合规路径梳理、实操指引落地三个维度,为参会单位提供系统性指导,有效解决整车厂商、安全服务企业在技术研发与业务开展中的合规困惑,夯实产业发展政策基础。
襄阳达安汽车检测中心有限公司安浩杨
随后,襄阳达安汽车检测中心有限公司安浩杨博士发布《车联网漏洞数据库及检测技术研究与应用》成果报告。针对当前行业面临的车联网专用漏洞数据库缺失、通用漏洞扫描工具误报率高等痛点,襄阳达安基于GB/T《汽车安全漏洞分类分级评价》国家标准,成功构建车联网专属漏洞数据库,研发集成POC漏洞验证脚本的高效检测系统,实现漏洞“科学管理、精准检测、快速定位”,已成功支撑多款车型通过出口认证及国家标准认证,为产业安全技术落地提供关键支撑。
二、团体标准正式落地 填补车联网安全检测规范空白
湖北天融信技术总监谭咏涛
会上,《车联网安全检测技术要求》团体标准(由中国网络空间安全协会、武汉市网络安全协会联合发布)宣贯成为核心环节。湖北天融信技术总监谭咏涛代表标准编制组,结合车载安全领域实践案例,详细解读标准在不同应用场景的实施要点。该标准不仅填补当前车联网安全检测领域的规范空白,更能有效降低企业网络安全合规成本、提升检测效率,为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提供“通用安全语言”,解决技术合作与服务对接中的标准壁垒问题,得到参会单位高度认可。
武汉大学国家网络安全学院曹越教授
武汉大学国家网络安全学院曹越教授分享标准编制经验时指出,该标准充分体现产学研融合优势,具备较强创新性与实用性,同时展望在低空经济设备检测领域开展技术合作、推动标准化落地的可行路径,为产业跨界发展提供思路。
证书
参编证书颁发仪式
活动现场,武汉市网络安全协会、国家网安基地产业联盟秘书长刘悦恒,与武汉市网络安全协会智能汽车专委会主任、岚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数字化高级总监陶先锋共同为标准参编单位及专家颁发参编证书,标志着该团体标准从编制阶段正式迈向落地应用阶段,为行业安全检测提供统一遵循。
三、供需对接凝聚产业共识 聚焦核心领域协同发展
在供需对接交流环节,参会单位围绕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安全发展痛点、难点展开深入研讨,形成多项重要共识。
一是加快车联网安全芯片国内标准制定。
岚图汽车陶先锋
珈港科技杨世昭
岚图汽车陶先锋、珈港科技杨世昭等代表提出,当前行业依赖AEC-Q100等国外车规级规范,亟需出台符合我国产业实际的安全芯片标准,破解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面对这一现状,武汉市网络安全协会智能汽车专委会将持续搭建对接平台,推动标准体系完善。
二是强化供应链安全与数据源头防控。
宝牧科技肖海涛
宝牧科技肖海涛表示,“无安全零部件则无整车安全”,需推动安全要求与供应链规划设计同步推进;针对数据安全,建议行业联合推广同态加密、隐私计算等技术,从源头阻断数据泄漏风险。
三是推动检测技术升级与新技术融合。
湖北天融信左世涛
武汉中科晶上郝斌
湖北天融信左世涛介绍,其自适应弹性安全解决方案已在前装生产线及多测试示范区落地,建议行业进一步强化全生命周期检测覆盖、深化车路云协同检测技术研发、加强整车厂供应链安全检查;武汉中科晶上郝斌提出,需将星闪无线短距、高低轨卫星通信等新通信技术纳入安全标准,应对智能汽车“移动智能终端化”带来的远程攻击、隐私泄露等新风险。
四、会后延伸拓展合作空间 助力技术产业化落地
参观武汉中科晶上
活动结束后,参会代表团赴武汉中科晶上国际星闪联盟湖北创新实验室开展实地调研,详细了解星闪通信技术在智能汽车场景的产业化应用进展。部分代表现场与中科晶上就技术研发、场景落地等方面展开深入交流,初步明确后续合作方向,为会议成果转化与产业协同发展拓展新空间。
武汉市网络安全协会智能汽车专委会秘书长吕露
本次对接会由武汉市网络安全协会智能汽车专委会秘书长吕露主持。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充分发挥国家网安基地产业联盟桥梁纽带作用,推动武汉市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整合与协同创新,更以“标准落地+技术对接”为抓手,为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安全、有序、高质量发展提供“武汉实践”样板。